千年非遗焕新声青春智慧赋活态
近日,安徽理工大学“渔鼓新声”中华文脉传承团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,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渔鼓,深入挖掘其千年历史与当代传承困境,通过拜师学艺、创新献策,为这份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注入青春活力,生动践行文化强国使命。
洪泽渔鼓源自唐代洪泽湖渔民的祭祀活动,历经千年演变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鼓舞。它不仅是记录渔民生活与家族迁徙的“活态密码”,更是湖畔珍贵的文化瑰宝。调研团成员怀揣敬畏之心,深入洪泽湖畔,拜师非遗传承人盛承梅。在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学子们学习了渔鼓的历史渊源、基本鼓点和经典舞姿,亲身感受这门古老艺术的深邃魅力。团队还详细记录了渔鼓制作技艺与表演流程,整理形成详实调研资料,为非遗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奠定坚实基础。

盛承梅老师向团队成员教学渔鼓舞。朱姿语 摄
面对洪泽渔鼓“人亡艺绝”的严峻挑战,传承人盛承梅老师已率先探索新路——她主动拥抱新媒体,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技艺、讲述文化故事,成功吸引海内外关注,甚至引来国际友人慕名学习。同时,她推动渔鼓进校园、融入社区活动,让古老艺术走近大众生活。调研团成员深受启发,在深入调研基础上,结合专业所长与时代特点,创造性提出多项创新建议:运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渔鼓文化体验、开发系列文创产品、拓展线上传播矩阵等。这些思路为非遗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,并得到传承人的高度认可。

团队与盛承梅老师交谈。郝艳 摄
此次调研实践活动,是青年学子落实文化传承精神、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缩影。通过零距离接触非遗、面对面请教传承人,安理大学子不仅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,更以智慧破解传承难题,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力量。调研团表示,将持续关注洪泽渔鼓的保护与发展,探索校地合作长效机制,助力这份穿越千年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,让非遗之“声”响彻未来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dh.2345.com.hk/article/934.html










